□張燕 北京
  近日,國家工商總局網監司委托第三方檢測機構對部分主要B2C類電商平臺11月11日當天促銷的商品進行了抽檢。目前,已確證8個批次的樣品為假冒商品,占問題樣品的36.4%,天貓、1號店、樂蜂網等位列其中。
  不少電商平臺都會承諾“絕無假貨”。但媒體和相關部門抽查揭露的事實卻非這樣。特別是一些知名電商,一而再再而三出現假冒商品,讓消費者對其誠信感到擔心。有人說,其實自己知道電商的部分商品是假貨,但是圖其便宜,所以無所謂。或許,在部分人眼中,電商特別是B2C平臺賣假貨,和天橋上賣“LV”一個道理,無非是買牌子而已。
  部分國人有這種心理,並不奇怪。但作為合法經營的企業,無論是商場、專賣店還是電商平臺,都有責任不賣假貨。這並不是多高的要求,而是基本的底線。事實上,中國電商企業從一齣生就伴隨著假貨橫行的問題。在發展初期問題不這麼大,但一旦企業進入成熟階段,特別是伴隨著企業的做大做強,很多不規範的地方,包括知假售假問題,就不可避免讓其頭痛。
  從商業誠信上講,售假是對消費者的欺騙。即便很多消費者本來就知道是假的,但這也是違反商業道德和法律的。不能因為有些消費者有買假貨、消費名牌的欲望,就儘量去滿足。至於電商總喜歡說自己只是一個平臺,是供貨商和網店提供或銷售了假貨,與己無關———這個說法,則完全是不負責任。企業就該有企業的責任,什麼責任都推給別人,那就不是負責任的企業。這樣的企業,無論是電商平臺還是零售商,都終將被消費者唾棄。
  不必否認,電商也有自己的難處。但是,面對明顯的假貨,電商平臺不可能發現不了。如果一個零售企業,對自己的貨源一點判斷能力都沒有,那它就沒資格做零售商。其次,被舉報被監督的假貨,必須及時處理,並給消費者以滿意的承諾。很遺憾,對一些供貨商明顯的供假行為,一些電商卻視而不見;哪怕在被監督和被投訴之後,依舊置若罔聞。
  可悲的是,明顯售賣假貨的不僅是一些小電商。制假售假行為,一直以來就困擾著海外對我們整個社會的評價。而尤其對海外上市的電商來說,因為售假而長期影響資本市場對其評價和信任。中國的互聯網有其封閉和保護國內電商的一面,因此才有機會涌現出這麼多的本土電商平臺。這個先發優勢,應該珍惜。如果我們的電商企業自己不爭氣,總是在貨源問題上不負責任,那麼永遠沒機會成長為世界級的電商企業。
  打鐵還需自身硬。對製造企業來說,需要的是過硬的產品;對零售企業來講,不賣假貨與優質服務是其核心競爭力。法治化是中國經濟的必然趨勢,電商必然越來越規範。那些更加遵紀守法,更對消費者負責任的電商,才有機會活下來,做大做強。  (原標題:假貨關能否過事關中國電商未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g32jgoxm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