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2012年,中國記協第八屆理事會第二次常務理事會在京召開,中國記協主席田聰明講話。高國全 攝 資料圖
  “當記者最重要的就是要‘吃透兩頭’”“報道不能只站在你這個省、這個地方、這個單位,一定要有‘全國觀點’”“報道前你首先要掂量一下這篇報道有多大的分量”……在第15個記者節即將到來之際,《中國新聞出版報》記者採訪了中國記協主席田聰明。
  隔著一張堆滿報刊、圖書、文件的辦公桌,田聰明將自己的新聞從業經歷、對記者職業的深刻理解向記者娓娓道來,關於職業認知、新聞理想、時代機遇等話題也在近兩個小時的交流中一一展開。
  “記者職業是很神聖的,我很敬畏”
  《中國新聞出版報》:您對記者這個職業是怎麼認識的?
  田聰明:在我腦子裡,記者職業是很神聖的,我很敬畏、很敬仰,認為是絕對不可玷污的。對任何玷污記者形象的人和行為,也一直秉持“零容忍”的態度。
  1974年11月15日晚,我頭一次踏入新華社內蒙古分社的大門,雖然當時只是借調半年,但我也是滿心的不願意。因為我對他們當時的報道根本不贊成,每天都是“形勢大好”“越來越好”“到處鶯歌燕舞”,根本不實事求是。聽到我這麼說,當時分社一位老記者拿來一本書給我,書名叫“我們的經驗”,裡面全是吳冷西、朱穆之、穆青等新華社老一輩新聞工作者的業務文章。我看完以後,覺得這些老領導在篇篇文章中始終貫徹著最重要的一點就是真實,強調真實是新聞的生命,為了真實就必須深入調查研究,為了真實必須到實踐和人民當中去。直到現在,我始終認為那本書是我走上新聞道路的啟蒙教材。
  在之後的半年裡,分社的記者帶著我下去採訪,走到哪裡就吃住在哪裡。這個時候我已經明白,原來我印象里那些在特殊歷史時期的報道,並不代表“本來意義上的新華社”,也越來越明白,要真實就要調查研究,就要經常深入到實際中,和群眾“混在一起”。當了記者就不能離開實踐,不能離開群眾。我為什麼這麼敬重記者這個職業,容不得任何行為玷污記者這個職業,就是這麼來的。
  《中國新聞出版報》:對初入新聞行業的記者,以您的經歷,覺得應從老一輩新聞工作者那裡學些什麼?
  田聰明:1975年10月,我正式調入新華社內蒙古分社,開始真正學習採訪報道。那時候每次稿子寫出來,我自己認為已經寫清楚了,可一到老記者那裡,就說這個沒有交代清楚,那個角度不對,這個特點沒有抓住,老記者一講我覺得挺有道理,可自己再一寫就又不對了。
  當時,我開始考慮自己究竟適不適合做記者。就在這個時候,當時的新華社國內部副主任戴邦瞭解了我的基本情況後說,“小田,你是學理論的,平時又很註意學習,而且對農村基本情況非常熟悉,有條件做好記者,兩三年可以上道。”他告訴我,當記者最重要的就是要“吃透兩頭”。上,吃透中央精神,下,吃透基層實踐,然後把二者結合起來,放在全國視野下掂量一下這篇報道有多大的分量,有分量你就報道,沒有分量就不報道。還有一位老記者跟我說,新聞無常規,怎麼能說清楚就怎麼說,要解放思想,不能迷信。
  這兩位老記者使我增強了信心。但是話好說,做起來並不容易。關鍵是你要刻苦,要堅持,要不斷學習、調查、思考。我當時採取“學藝加偷藝”的辦法,自己下功夫一遍兩遍、三遍五遍地寫,真是廢寢忘食。我看到別人報道內蒙古的文章時,經常閉上眼睛先想如果我寫,導語是什麼,下麵寫什麼,用什麼材料,然後再看人家怎麼寫,從中學藝。嚴格算下來,我那段真正當記者只有兩年多時間,可是靠著刻苦,我的報道很快就登上了《人民日報》的頭版頭條。
  “記者進入一個‘大有作為’的時期”
  《中國新聞出版報》:面對當前中國發展的新形勢,您想對現在的記者們說些什麼?
  田聰明:黨的十八大以來,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新的工作局面已經基本打開,良好的新形象也在國內大多數人以及國際上不少人的心目中得到了認可。同時,國內不論改革、發展、穩定,勢頭都是好的。我認為,記者進入了一個新的大有作為的時期。因此一定要抓住、要珍惜,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從深度和廣度挖掘新聞,成就也一定會是無可限量的。
  當然,記者在這個過程中應該非常清醒。我認為,要想做一名清醒的記者,做一名有志於在這個時代有所作為的記者,一是要研判形勢、深入實際、瞭解民情、吃透兩頭,萬不可蜻蜓點水、淺嘗輒止;二是要考慮讀者有哪些疑問,要激濁揚清,讓擁護的人打消顧慮,給糊塗的人指明方向;三是要抓住機遇、經受考驗,抵住經濟利益的各種誘惑。
  《中國新聞出版報》:您說“記者要‘吃透兩頭’”,現在記者在這方面做的夠嗎?
  田聰明:很不夠,不是一般的不夠。新聞工作者現在需要剋服的大敵主要有兩個:一是浮躁心理;二是抵不住經濟利益的誘惑,虛假新聞、新聞敲詐、有償新聞、有償不聞等新聞界毒瘤都與這條有關係。因此,我希望新聞單位的領導能夠重視起來,多組織新聞從業人員培訓學習,經常提醒他們,以防失足。
  當然,在媒體面臨生存壓力的背景下,記者確實很難避免浮躁心理,也很難抵住金錢誘惑。我想,這不僅考驗記者自身,同時也考驗新聞單位的領導。我建議新聞單位在記者考核指標上進行調整,加大好稿的權重,而不是一味追求發稿量,讓記者成為掙工分的記件工。
  “一旦被金錢綁架,只會一事無成”
  《中國新聞出版報》:您對記者這個職業充滿敬畏,但現在有些人對自己所從事的記者職業並沒有敬畏之心。
  田聰明:是的。一些人對這份工作的理解只是求碗飯吃。我在新華社擔任社長的時候提出一個口號——“人人瞭解新華社,人人熱愛新華社,人人為新華社作貢獻”,目的就是要增強大家的職業認同感和敬畏之心。我想,既然你選擇了記者這個職業,你就不能考慮太多個人私利,就必須對這份職業心存敬畏。
  《中國新聞出版報》:您覺得新聞理想與現今這樣一個市場經濟社會相矛盾嗎?
  田聰明:是有些矛盾的,因市場經濟本身就有盲性。但我認為,有新聞理想且刻苦堅持的記者能夠取得成就,可是現在真正有成就的記者並不多,不少比較平,在百姓心目中留不下什麼印象。習近平總書記說,要踏石留印、抓鐵有痕。缺乏新聞理想且不能刻苦堅持的記者,只能是踏了石沒有留印,抓了鐵沒有留痕。
  《中國新聞出版報》:常常聽到一些記者稱自己是“新聞民工”,對此您怎麼看?
  田聰明:我認為這是缺乏自信的表現。現在講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但很多人一講到自己就不自信了。記者在深度和廣度上有很多事情可以做,但一些記者對這個職業沒有自信心,甚至做了市場的奴隸。我認為,一旦被金錢綁架,最後只會一事無成。
  《中國新聞出版報》:您認為,記者節對記者來說意義在哪裡?
  田聰明:我想,記者節的意義就在於提醒我們要牢記自己是一名記者,記住你的一言一行要對得住記者這個稱號。因此,每到記者節,應該提醒大家、教育大家,認識到記者這個職業是高尚的、神聖的、純潔的。
  我們常常說記者是歷史的見證者和記錄者。但是,對歷史的見證和記錄,這是記者採訪報道的結果,在這個過程當中,記者是發揮了作用的,這種作用是推動力。因此,記者節還要讓記者永遠記住自己是見證者、記錄者,同時更要記住自己是社會發展進步、改革發展穩定的推動者。(記者 晉雅芬)  (原標題:中國記協主席田聰明:記者職業很神聖 大有作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g32jgoxm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